【深度】5000万人看过,100多年长盛不衰的经典童话故事
影神觉得,这世界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级词汇。
叫销量仅次于圣经....
《小王子》、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》、《麦田守望者》都曾打过这样的旗号。
类似还有《古兰经》、《毛泽东选集》....
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并列第二,其实是依据不同国家的销量,不同语言的译本量多角度排名的。
今天推荐的电影,就要从一本“仅次于圣经”的儿童文学作品说起。
《海蒂》是瑞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·斯比丽的巨作。
先后被改编成广播剧、电影、电视、卡通片、连环画。
译成几十种文字,发行量不计其数。
其中最为国民熟知的应该是1937年秀兰·邓波儿主演的电影;
和吉卜力大师高畑勋的动画作品《阿尔卑斯山的少女》。
尽管对这部作品知之甚多,故事早已滚瓜烂熟。
影神还是在2015最新版中被萌萝莉秀了一脸的童真。
《海蒂和爷爷》
影片伊始,孤儿海蒂就被姨妈从城镇送进了大山里,并强行要求她去投靠住在山上的爷爷。
听起来有点残忍,但那可是行走的壁纸阿尔卑斯山啊。
蓝天绿草湖泊羊群,简直孩子们心中的天堂。
于是我们纯真善良人见人爱的小海蒂,在这里开始了光着脚丫到处疯跑的幸福生活。
期间还用甜美的笑容,温暖的拥抱攻略了性情古怪的傲娇爷爷。
爷爷哪里都好,就是说话的时候,影神有点方。
这声音....莫非是元首?
虽是同一个演员,在这里却不是那个被网民玩坏的元首了。
为了照顾海蒂,他可是身兼数职:
▲为海蒂添置椅子和床的时候,他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。
▲冬天带着海蒂翻山越岭玩耍的时候,他的脸又变成了圣诞老人。(论演员脸的可塑性....)
然而抛开爷爷自带的各种喜感,他对海蒂的爱才真的让人感动。
送木刻玩具,自己做雪橇。白天领她去小伙伴家玩耍,晚上踏着皑皑的白雪背她回家。
爷爷长久以来就离群索居,独自住在山区的木屋中,海蒂的陪伴让他的生活有了色彩。
然而好景不长,姨妈为了一己之私把海蒂送到大户人家,做富家小姐克拉拉的玩伴。
很遗憾,这并不是翻版的灰姑娘。海蒂不仅衣食无忧,还有先生教他认字。
只是没有大山和自由,海蒂的思念越来越深。
克拉拉的奶奶理解她的思乡之苦,不希望她不快乐,于是让管家把海蒂送回了阿尔卑斯山。
后来,在海蒂的感染与鼓励下,因心病而无法行走的克拉拉也在山中奇迹般治愈了。
就是如此简单不曲折的故事,却有5000万人看过,历经100多年长盛不衰。
影神认为,《海蒂和爷爷》是多种版本中的上乘之作:
▲取景就在故事发生地——阿尔卑斯山。
真正做到了,原汁原味。
这个一年四季都风景如画的地方,不是导演拍出来的旅游宣传片哦。
不过看了本片,网友表示
▲ 完整地还原了童话该有的样子。
没有阶级之间的沟壑,贵族奶奶反而最了解海蒂想要的自由。
绅士的管家,可爱的仆人。严肃的教书老师,正义感十足的医生,每个人都个性鲜明。
就连本片最大的坏人,在因为怕猫而抱着柱子打喷嚏的时候都会让人忍俊不禁。
▲巧妙突出了原著的主旨——自由
本片【鹰】的存在首尾呼应贯穿始终,从真实到木雕再到真实。
伴随着海蒂的心理变化,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。
>>>自由对于海蒂来说,意味着什么?
影片最初,海蒂见到大山的第一反应,就是脱掉鞋和繁琐的裙子。
张开双臂,拥抱风和阳光,光着脚肆意奔跑。这难道不是孩子最本真的天性吗?
影片最末,海蒂将这种身体上的自由上升到灵魂上的自由,即追求自己想要的。
她想做一个“写故事的人”。
其实,回归自由意味要面临更多的选择。但是在不断的选择中摸索出人生的方向,这本身就是成长的内核。
孩子的内心并没有大人成熟,他们却比大人更清楚自己的渴望。
而家长能做的,也许就是帮助他们抓住那个渴望,不至于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。
也许就是在别人都笑他的时候,对他说:
-公众号回复“海蒂和爷爷”即可获得资源-
更多往期深度影评
▼
协助家长指导孩子看电影